從2011年上半年23%的銷售增速,到今年同期下滑38%,曾高速增長達10年的我國起重機市場演繹了一番過山車行情。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表示,2001年到2010年這十年中,起重機行業銷售增長了47倍,出口額增長了130倍。尤其是2010-2011年間在四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下,起重機行業迎來了20%以上的大發展。然而,從沸點驟然跌進冰點,起重機行業該何去何從?
恰逢中國工程機械雜志社舉辦的“全球起重機峰會”9月26日在京舉行,會上,記者得以了解全球起重機制造商領軍者及主流用戶企業對行業走勢的看法。
十年破壁深度融合
在2012年全球起重機峰會公布的榜單中,徐工集團躍居首位。十年間,國產起重機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回顧成長的歷程,徐工機械副總裁、徐工重型總經理陸川認為,這是主流企業引領行業升級、實現技術突破的黃金十年。
從2000年到2005年,全球起重機行業處于年復合增長25%以上的高速成長期,其中,中國貢獻了最大的增量,汽車起重機銷量從1999年開始成倍增長,2003年突破1萬臺。繼美國上世紀70年中期年產7500臺,日本1980年8000臺的產量紀錄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起重機生產國。
其間,主流企業實現了兩個關鍵突破,一是規模產能突破1萬臺,二是創新了適應中國需求的百噸級以下起重機技術,攻克了全地面起重機核心技術,形成了覆蓋高中低端的中國技術流派,這一點特別關鍵,它確立了中國起重機獨有的性價比優勢。
2005年到2010年,宏觀環境呈現重要變化:各國加大基礎建設投資,能源等建設項目帶動了大型吊裝工藝技術革新,這個過程中主流企業實現三大突破:一是國際化提速,二是起重機產品結構及品類進一步細分,型譜跨度從5噸覆蓋到2000噸級,隨車式、汽車式、全地面、履帶式、越野輪胎式等得到發展;三是大型化。中國起重機最大噸位200噸的歷史被打破,全球起重機行業完成了從百噸級到千噸級的跨越。
2010年至2012年,宏觀經濟環境收緊,但供給能力增長了近兩倍,主流企業一方面要應對各種競爭壓力,同時還要抓住地區結構性變化,在戰略布局上實現第二次國際化騰飛,在產品和技術布局上快速搶占超大噸位至高點,中國企業再次展現后發優勢,一個個“世界之最”正在或即將誕生,同時一輪以提升用戶使用價值為主題的新一代技術革命正在興起。
陸川認為,2012年以后中國起重機市場會更精彩,在3~5年的時間里,百噸級至千噸級產品的型譜會更加密集,技術也會更加成熟,人們會逐步從最初對中國企業接連突破“世界最大”的驚喜中冷靜下來,更深入地融入工程應用和用戶需求。
高管論市
重回高點?
何時能夠重現2011年的繁榮?來自徐重、中聯、利勃海爾、特雷克斯、馬尼托瓦克等行業領軍制造商高管的看法不盡相同。
利勃海爾移動與履帶式起重機總裁Christophkleiner: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看一下整個起重機的市場,像全面起重機在德國銷售量是很大的,因此在中國市場,未來其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所以,對中國市場,短期內,我比較看好。
徐工重型總經理陸川:我認為是2013年到2014年。這次市場下滑嚴格說從去年4暫開始,到今年年底將有超過一年半的時間。從過往經驗分析,應該是2013年或者2014年能看到國家宏觀調控效果顯現。但最終要看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疊加的效果,是哪個疊加的多,有利因素疊加多一點有10%的增長,疊加少可能5%,甚至負增長。當然,所謂反彈只是一個回暖的狀態,以前的高速增長很難得到。
馬尼托瓦克起重機集團總裁EricEtchart:預計2014年會出現一位數的增長。現在,市場下滑了40%~50%,這是很大的下滑。我覺得,中國政府是全世界唯一一家誰也不靠,只靠自己投資推動的政府,考慮到中國政府即將換屆,以及長期基礎設施的增長投資,還有就業率的話,我覺得明年起重機市場應該會比較活躍。但同時,這個市場競爭性還是很大,因為產能過剩,長期來講,對起重機行業一定要避免出現延遲付款或者是無息、晚付款的現象,這個行業一定要規范,這樣才對它的長期持續發展有好處。
特雷克斯起重機總裁Kevinbradley:2013年會出現中等的增長,但不會成為2011年的狀態了。為什么這么說,這是由中國政府長期基建投資的承諾和經濟復蘇決定的。我相信中國政府能夠說到做到,但是需要時間,應該是明年下半年。
中聯重科副總裁熊焰明:我認為短期內很難回到2011年。金融危機后的三年,國產起重機世界市場占有率從百分之十幾躍升到三十幾。但世界經濟不景氣,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和世界的連接越來越緊,2011年那個高潮很難出現,或者一定時期內不會回到那個點。
目前的下滑是最近10年來我們沒有經歷過的。現在,我們客戶的盈利能力和獲得資金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我認為2013年還是消化不了,但2014年會企穩。它也需要一點時間讓新項目上線,需要一些準備。
依靠什么?
現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起重機的企業要想繼續保持好的盈利,關鍵要靠什么?
熊焰明:靠技術進步,這包括幾個方面,第一是研發技術,中國的研發這幾年獲得快速增長,我們需要進一步強化。第二為制造技術,我國制造技術也獲得了很快速的發展,制造技術如果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產品品質就不會獲得改善。第三部分是整合資源,就是配套的技術進步,現在起重機很多核心部件要從全球來,這是影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們行業在這塊領域獲得技術進步,我相信我們起重機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
Christophkleiner:不僅僅一個方面需要去改善。40年前,利勃海爾進入到起重機的市場,一直以來都很成功,在本土市場及周邊市場都取得了成功。不久以前,我們大部分的利潤來自歐洲和北美,現在更多的是其他海外市場,所以我們的商業市場要帶到中國,帶到這些新興的經濟體當中,全球都知道這個道理。
30年前,我們公司開發中國市場,有自己的產品模型,提供高端的產品技術及質量,還保證留有足夠的時間給客戶,讓客戶能夠用這個起重機帶來很好的收益。我們要保證建立起全球國際起重機的網絡。
陸川:行業面臨供需平衡的問題,在供需平衡矛盾之下有兩大趨勢,一個是全球化,一個是客戶差異化。中國各個起重機企業揚帆出海,對大家來說都是機遇和挑戰,全球化需要整合方方面面資源的能力,所以,整合資源很重要。同樣,客戶的差異化需要企業不斷堅守技術創新和好產品,不斷為客戶提供能滿足不同需求的產品。但是,最根本的是機制,產品和技術是核心,產品一時領先滿足客戶容易,長久不斷改進,不斷滿足客戶、支撐客戶難,需要有一個機制來支撐。
EricEtchart:安全,以前大家不太關注這一點,你要在每一個產品當中都融入這個理念。然后,就是成本和價格是多少,對很多公司來講這也是銷售的著手點。
Kevinbradley:我覺得成功的關鍵是加強金融市場,給客戶良好的金融解決方案,因為客戶大部分來自租賃公司。我們非常關注客戶,同時力求滿足客戶要求。
全地面還是汽車?
在中國市場,是全地面起重機還是汽車起重機有著更好的前景?
熊焰明:汽車起重機和全地面起重機最后占的份額,有賴于行業的技術進步。全地面起重機在中國市場應該說還是有很多機會,但是這需要配套能力的發展。如果這方面能夠獲得突破,才會刺激用戶的購買力,還是要承認,中國的用戶還不能拿出很多錢來買非常貴的產品,這是我們要看到的。我認為這兩個產品,一個是更高技術的,或者以全地面起重機為代表的更高技術產品,它一定會有需求,需求會增長,但在目前情況下,性價比高的產品還有相當大的市場。
kleiner:我們要承認汽車起重機有更多的競爭力,但在整個周期和成本計算當中,全地面起重機也會越來越有吸引力。
陸川:實際上,這兩種產品是在不斷融合的,目前,包括控制系統在內,只有全地面懸掛技術沒有融合到咱們汽車起重機當中。
EricEtchart:我認為汽車起重機會有很好的未來。
用戶看市
中石化第五建設有限公司經理萬玉新: 2012年,由于吊裝設備規模和施工能力放量增長,行業門檻降低,無序價格戰屢屢發生。在租賃業務需求相對不飽滿,租賃市場又極不規范的情況下,導致市場在過激競爭中形成了惡性循環,行業利潤率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大型吊裝設備較熱、小型吊裝設備較冷的現象并存,中小型吊裝市場因此受到了較大沖擊。
從區域看,東部和南部石油石化、核電等重工業園區仍是關注的重點;西部和東北部風電和煤化工區域,也潛力較大。這些產業會在未來5年到10年內,成為吊裝施工的主要需求來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第六建設公司總經理吳田華: 2012年的吊裝市場應該是個“冷冬”,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市場需求不飽滿,造成大量大型吊車閑置或使用率降低,無法實現良好的效益;其二,由于制造廠家推行零首付等商務條件,造成吊車市場擁有量急劇增加,導致無序競爭,租賃價格直線下降,給前期全款購車的單位或個人帶來了不利影響;其三,收入減少,導致安全投入的減少,不可避免地帶來吊裝安全事故隱患或造成事故,給設備和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未來5年,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領域的發展,吊裝施工將在核電、煉油化工、煤化工等設備安裝和海工平臺、橋梁、場館等鋼結構吊裝領域,找到巨大的市場需求。
我們公司所在的石油煉化工程行業,將呈現出規模大型化、技術工藝復雜化、產業專業分工化、項目管理現代化等趨勢,如此將導致以此為依托的吊裝市場,向模塊化、大型化、國際化、集成度高的方向發展。而隨著我國石化能源對國外依存度逐步提高,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將是大勢所趨。
未來,吊裝企業將走上“設備加技術服務”的發展線,大量的吊裝工程將主要由有實力的國有大中型安裝企業承擔。業務和市場會繼續細分,產業鏈將逐步細化形成設備提供商、吊裝管理方和吊裝施工方等更專業化的分工。
上海浦高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賢澄清:可以說,沒有風電就沒有現在履帶起重機市場。所以風電發展,就是履帶起重機市場的先行指標,是“晴雨表”。
2008年,中國境內350噸履帶式起重機的保有量不到300臺,當時風電項目正如火如荼,每天裝風機要用到80臺到100臺35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三分之一的機器都忙碌在風電行業里。時過境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擁有600噸以上履帶起重機的企業就達到了100多家,僅500噸左右的汽車吊就有10臺左右,但風電開發的確又遭遇寒流。
另外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是,正在研制的1.5兆瓦風機重量僅僅才80噸,這就意味著風電設備開始向輕量化過渡,而400噸以上履帶起重機的應用主要是依靠風電大型化來帶動,受此影響,未來其將很難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其他幾大吊裝施工行業―――冶金、石油、石化、造船、電力、市政等,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都不太樂觀,基本上已不能支撐目前吊裝行業向大型化發展了。
五冶集團上海有限公司吊運分公司總經理毛躍輝:現在能夠購買起重機并進入吊裝行業的門檻實在太低了,整體水平和素質被嚴重拉低。目前,存量起重機能達到60%~70%的使用率就很樂觀了,而且租賃價格和臺班費都一降再降。
與裝載機、挖掘機等土方施工機械不同,履帶式起重機的壽命長達20年到30年,因此淘汰、更新慢,2008年建設高峰期進入市場的新車,還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市場上的存量起重機已經過剩,這是吊裝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的主要原因。
在令人欣喜的整體形勢之下,過去一年,全球不同區域市場,呈現出來的活躍程度卻參差不齊。在歐洲,受歐債危機的拖累,除了德國等個別國家和地區以外,市場依然疲弱乏力;同樣身為發達市場的北美,在這一年,以青云之姿反轉向上,沖出了過去幾年負增長的牢籠,重新成為全球移動式起重機企業在新興市場之外的又一架引擎,尤其對于歐美移動式起重機企業而言,北美市場的復蘇,無疑是一劑重振精神的強心劑。
亞太地區,過去一年,不同情況導致各國的市場狀況出現分化。在日本,因日元的持續升值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營商環境繼續承受挑戰,但盡管如此,災后重建和私人投資的增加,依然帶動了日本市場的明顯增長;在印度等東南亞地區,持續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這一地區的起重機需求一直在穩步擴大;在澳大利亞以及俄羅斯,過去一年市場也頗顯朝氣。
在體量最為龐大的中國市場,受緊縮政策的影響,市場增長幅度遠遠小于此前預期,盡管如此,中國地區全行業銷售額、利潤總額等指標仍創下歷史紀錄。
從10強企業來看,增幅最大的是四家日本企業,平均增幅達到33.45%;其次為三家中國企業,平均增幅為23.8%;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工集團――這家多年來始終領銜中國工程機械的企業,本年度以24.95億美元的營業業績,首次登上了全球移動式起重機制造商排行榜的最高處。